鲁网9月28日讯(记者 王玉龙)实验室里,育种人员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刚发芽的幼苗;试验田中,农技专家记录着新品种的数据;生产车间里,一粒粒种子经过筛选、包衣,被送进冷库储存……一场关乎中国人饭碗的“种子保卫战”正在潍坊悄然进行。
“进口番茄种子一度卖到10元一粒,约1250-2000元/克,比黄金还贵。”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回忆说。2010年,寿光种植的上千个蔬菜品种中,54%来自“洋种子”,西红柿、茄子、黄瓜等常见蔬菜大都依赖进口种苗。
这场种子危机激发了潍坊农业工作者的斗志。如今,潍坊自主研发的蔬菜品种已达277个,国产蔬菜种子市场占有率由十年前的30%提升至80%。从被动依赖到自主可控,潍坊打了一场漂亮的种业翻身仗。
危机:被“卡脖子”的蔬菜之乡
上世纪90年代,潍坊农业面临严峻挑战。作为“中国蔬菜之乡”的寿光,虽然设施农业全国领先,但种子来源却严重依赖进口。
“外国种子公司依靠掌握的自主知识产权,经常坐地起价,动不动就断货。”寿光三木种苗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树森回忆,当时进口番茄种子每袋(1000粒)售价从250元一路涨到600多元,仅番茄用种,寿光菜农一年就要支出七八千万元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些“洋种子”并非针对中国气候和土壤条件培育,存在“水土不服”的风险。山东菲达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召智当年在做种子销售时发现,外地品种在山东半岛种植常因不适应气候而受灾减产。
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指出:“在种子领域,我国的主粮跟国际上差距很小,真正有差距的是蔬菜、禽类、养殖等领域。”这直接关系到百姓的“菜篮子”安全。